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神秘岛电影
你的位置:港汇跳楼事件 > 神秘岛电影 > 风格迥异的建筑无声亦有声货拉拉事件
风格迥异的建筑无声亦有声货拉拉事件

发布日期:2024-06-06 05:36    点击次数:207

一版

【头条评论】

以校庆之名,重读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之道

本报编辑部

2013年4月6日,厦门大学度过了她92岁的生日。今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感动于陈嘉庚先生当年倾资办学的决心、历任校长为把厦大办成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的努力、校友心系母校的拳拳之心,感动于“厦大人”对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传承。

早在1919年,陈嘉庚先生在《筹办福建厦门大学附设高等师范学校通告》中指出:“专制之积弊未除,共和之建设未备,国民之教育未遍,地方之实业未兴,此四者欲望其各臻完善,非有高等教育专门学识,不足以躐等而达。”陈嘉庚先生赋予高等教育以重任,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心怀祖国,以促国民、社会之发展为要务。历任校长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兢兢业业、精心办学。林文庆担任校长时用《大学》中“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厦大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萨本栋校长在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依旧坚守“在量与质不能兼顾的情形下,对质的改良,比量的增加,尤为重视”。王亚南校长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提出现代教育要以科学教育与民主教育为核心,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教育并重。今天,厦门大学仍在坚定不移地向着“建设成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奋进。

放眼全国,各高校正在开展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建设与国际科研水平接轨的现代化实验设备,引进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越来越多的大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办学,加强与国际高校的校际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多零距离感受国际高校的学术文化氛围的机会。所有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仅在于人才数量的提升,更在于质量的提高。

然而,在全心全意促进大学教育发展的同时,校园里一些令人痛心的场景仍在上演。2013年3月,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山东大学368名学生受到成绩警告,97名学生被劝退学。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致死。看到这些,我们也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一环节?是大学教育还是我们本身?

钱学森先生生前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提问以振聋发聩之势让我们在看到高等教育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静下心来反思大学教育的目的何在?通过大学教育到底该培养怎样的人才?2009年底,安徽高校11位教授联名,向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引起社会广泛反响。钱学森先生所指的“杰出人才”是既有品德修养又具有才学能力的人,这一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共同回答,也需要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我们深刻反思。

2013年4月9日,《光明日报》刊登厦大朱崇实校长《大学该坚守怎样的理想?》一文,朱校长说,大学要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莘莘学子又该通过最宝贵的大学教育学到什么呢?

我们应该学会敬畏。敬畏知识、生命与自然。对知识充满敬畏,我们才会利用好大学时光的每一分每一秒,享受孤独的知识之旅。即便踏入社会,也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谦虚与不满足。对生命充满敬畏,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体会生命的神圣与可贵,从而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对自然充满敬畏,才会深知蓝天白云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应成为向自然索取的工具。

我们应该学会担当。小到对自己、对家庭,大到对社会、对国家。一个有担当的人时刻准备着付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多位年轻学子奔赴灾区参与救援,帮助震后儿童做心理辅导。2013年4月20日,雅安再次震痛了国人的心。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年轻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校园里各种为雅安祈福、募捐的活动,大街上的各种爱心义卖。有担当的人,不管是身在校园还是进入社会,都用自己的方式付出着。

我们应该学会有爱心。当每个人对其他人都不再冷漠,充满爱心的时候,给街头流浪老人喂饭的“深圳最美女孩” 的假新闻就不会在网上获得那么多的点击率,因为那时候施善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人情冷漠、缺乏关爱的社会,好人或许也会变得冷漠,终止“好人难做”的道德困境需要你我的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学会脚踏实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学问要吃得了苦,坐得了冷板凳,把今天的每一步都认真走过。步入职场,我们依然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踏实积累、坚定脚步,拒绝“快餐文化”对内心的侵蚀。在校园里学会的这种精神总有一天会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生活的筹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特别关注】

望先辈,思现今,启未来

本报记者  黄一凡

4月4日到5日,我校思明、翔安和漳州三个校区分别举行了陈嘉庚等厦大先辈铜(塑)像的落成典礼。此次,我校在翔安校区和漳州校区的主楼前广场树立陈嘉庚先生铜像,在翔安校区医学院成义楼前树立李光前、陈爱礼夫妇塑像。同时,在思明校区增设陈敬贤先生、李光前先生铜像。

历史,从未离开

民国八年夏余回梓,念邻省如广东、江浙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馀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意倡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一百万元,作两年开销,复认捐经常费三百万元,作十二年支出,每年二十五万元……

——《陈嘉庚回忆录》

从1921年建校至今,92载风云变幻。白驹过隙,白云苍狗,而历史从未远离。

在思明校区,大南校门和群贤校门,鲁迅先生手书的“厦门大学”赫然在目;在2011年投入使用的翔安校区,校门上“厦门大学”四字来自校主手迹。漫步校园,我们可以在铜像或塑像前凝望、思索,可以在先贤墓前缅怀、祭奠,亦可以在纪念亭中小憩。风格迥异的建筑无声亦有声,映射着不同的时代印迹;纪念馆中的老照片、旧物等带我们重温那段时光;故居中,砚台、毛笔、书籍、日常用品一展故人起居;图书馆中有关厦大历史、厦大先辈的书籍,用文字留住那段历史;校史馆从线上到线下,用文字、影像等讲述过去的故事;有关厦大历史、“厦大人”的话剧、历史文化晚会等亦可让“昨日重现”;各类以先辈名字命名的奖学金、奖项激励莘莘学子奋发向上。

在这些不同的纪念方式中,雕像(含铜像和塑像)为同学们所常见,因而成为大家了解先辈的主要方式之一。为先辈树立雕像,不仅是厦门大学,也是很多其他高校纪念本校先辈的重要方式。

厦大先辈雕像地图

行走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的校园中,我们常能看见厦大先辈的“身影”:群贤楼前,陈嘉庚先生的铜像肃然而立;芙蓉湖边,“嘉庚先生与学生”促膝长谈;集美楼后面的敬贤亭中,陈敬贤先生的铜像面容沉静、目光深远;建南大会堂旁,李光前先生的全身像面朝上弦场与大海,风姿挺拔。文庆亭侧,林文庆校长临池默然;经济学院楼前,王亚南校长笃学不倦;化学报告厅旁,卢嘉锡先生目光坚定、神采飞扬;人类博物馆附近,鲁迅先生卓然而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场前,谢希德女士微笑雍容。烈士园中,罗扬才先生热血永驻;成义楼后,萨本栋校长寂然长眠,铸铜浮雕头像有直达人心的力量。海韵园区,一身便装的陈景润先生坐在花岗岩石椅上微笑。

翔安校区及漳州校区主楼前的嘉庚铜像遥相呼应,翔安校区医学院楼前,李光前陈爱礼伉俪同心同德。

这些曾与厦门大学历史紧紧相连的名字与面容,被凝固在金属与岩石中,带着寥寥数语题记,让我们在偶尔驻足抬眼时,回想起厦大曾经的历史,重新咀嚼身为“厦大人”的意义。

如细雨润物,厦大的“四种精神”——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闽西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也透过这些雕像、墓冢默默展现。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出生于1952年的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研究生导师郑启五笑称自己是“厦大土著”,他的父母亲是厦大的学生、教授,而他又是一辈子都在厦大,是这块土地、这段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小时候还曾亲眼见到陈嘉庚先生。

郑启五老师积极参与增设铜(塑)像这件事,他为相关网站提供了数篇校史故事,为其他人了解厦大提供导引,也积极参与铜(塑)像题记征集的比赛,并获得二等奖。“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可以激发新的厦大人对前辈、先贤的关注。”郑启五老师认为,“这次厦大设立这一组雕像,其实都是围绕着嘉庚精神来进行的,我非常赞赏。它不是‘四种精神’都沾一点,而是集中在陈嘉庚家族上,陈嘉庚、陈嘉庚的弟弟、陈嘉庚的女婿。”

在校史馆解说员、人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任同学看来,铜(塑)像的设立的意义,更多在于纪念,“对校史有了解的人,就会对铜(塑)像比较有感觉”。在一次校史馆内部培训中,他们沿着上弦场边界,参观萨本栋校长墓园与建南大礼堂附近的其他铜像,确认铜像的位置,感触良多。了解厦大校史、设立先辈铜像,“对厦大学生来说,肯定会增加对学校的感情和认同”,同样身为校史馆解说员,外文学院2011级本科生王同学如此认为。

何谓“厦大先贤”

比起词性中性的“厦大先辈”,“厦大先贤”一词越来越多地走入我们的视野。郑启五老师认为,现在“厦大先贤”这个概念并不是特别明朗。厦大曾提出“四种精神”,对应四拨人——陈嘉庚先生,萨本栋校长,王亚南、陈景润教授及罗扬才烈士。在他看来,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是厦大特有的:首先,厦大是华侨创办的第一所大学;第二,厦大创办的形式非常惨烈——嘉庚先生“毁家兴学”,最令人感动的一个例子是,他把留给儿子的别墅卖了,这样的“毁家兴学”,古今中外都比较少。而萨本栋校长的精神与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则一脉相承,陈嘉庚“毁家兴学”,萨本栋“舍身治校”,郑老师将其形容为“一个卖钱,一个卖命”,“而且这两种精神都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这是厦大精神的主轴和精华。”

在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老师看来,“厦大先贤”是指对厦大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这些先辈是贤德之人,对自己的家乡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令人敬仰。厦大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贡献,他们为厦大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的我们,需要学习先贤们的“大爱”,成为高尚的人;心中有爱,心胸才更加宽广,有更强的责任感、事业感和兼济天下的使命感,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放弃。

“纪念可以以不同方式进行”

除了增设铜(塑)像外,今年校庆期间,厦门大学还采取了其他纪念方式。例如,为了纪念曾任校长林文庆而增设“文庆奖”,将原来校级学生奖学金最高奖嘉庚奖、本栋奖、亚南奖变为文庆奖、本栋奖、亚南奖,新设嘉庚奖章,为学生最高荣誉奖项。

说到林文庆校长,郑启五老师颇有感慨:“其实他是开校元勋,事实上的第一任校长。”林校长为校无私奉 献,投入全部精力与不少金钱,临终遗嘱将他五分之三的遗产,以及位于鼓浪屿的别墅捐献给厦大。郑老师曾带学生前往鼓浪屿参观林文庆校长故居别墅,“那么漂亮的别墅,在鼓浪屿最好的地段之一,可以俯瞰整个厦鼓海峡。那么大一座别墅,全部给厦大,可见感情之深。”

铜(塑)像的意义在于纪念与传承,而纪念的方式不止一种。人文学院的走廊上,挂着鲁迅、林语堂、刘半农等人的肖像;奖学金、奖项以前辈的名字命名,每每提及,也常唤起我们的追思之情。历数校园中现有的铜像,郑老师以为,铜像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但铜像绝不是传承精神的唯一方式。“就现有铜像来说,我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如果要再做一个,那就是萨本栋校长。萨本栋校长这段历史是厦大可歌可泣的一页——厦大在最困难的时候,置之死地而后生。”谈及萨本栋校长,郑老师满怀感情,父母都是萨本栋学生的他耳濡目染,“他们的感慨、言谈举止,让我感受到萨本栋校长的伟大”。在厦大内迁长汀时期,萨本栋校长倾心办学,战火之下毫不放松,仍亲自指导本科生的论文。“图书馆特藏部现在还有他当时指导的论文,上面布满了批改手记,多么珍贵的依存。所以那几届学生都认他,所以才有台湾的萨本栋纪念中心,为他人格魅力所倾倒。他真正是一心一意,有才华、有能力、有奉献,真正三全其美的人。”▲

 

二版:人物

【名师下午茶】

洪成得:传递阳光正能量的师者

本报记者  李瑞华  吴慧

【人物名片】洪成得,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导师,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荣誉会长。1935年生,祖籍南安,缅甸归侨。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侨大学政治系、厦门大学哲学系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邓小平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他关爱学生。他会耐心地询问每一个学生的家乡所在地,并道出那里的史籍典故;在“名师下午茶”现场,他还会笑着“抱怨”主办方,给同学们准备的水果太少。

他永远在争。争着去爱学生,他几乎记得自己课上所有学生的名字;争着去代课,总在尝试自己未涉足的领域。

他活到老、学到老。至今依然每天工作到凌晨三点,他还订阅了25份报纸,做读书笔记;他先后开展了几十场讲座,为厦大师生做关于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报告。

他白发苍苍、年近八十,却依然精神矍铄、乐观开朗。同学们称他为充满正能量的好老师。他就是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洪成得。

忆母亲一句顶万句

洪成得的幼年经历很坎坷。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婚后不久,便带着妻子离开老家福建南安去缅甸丹老谋生。1935年,缅甸流行一场霍乱,洪成得的父亲在医治病人的过程中被感染,仅一天时间就撒手人寰,留给母亲两个孩子和尚在腹中的胎儿。这个小脚女人从此立下誓言,要对得起洪家的列祖列宗,毅然撑起了整个家庭。

提起母亲含辛茹苦的养育,洪成得满含感恩之情。他说母亲是“在家当女人,出门当男人”,什么苦活、累活都做了。小脚女人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产物,做家务活对她们来说可谓是折磨。因为是“小脚”,母亲要在日落没人的时候,才能脱下裹脚布下田去种水稻。

洪成得的母亲深知读书之用,即使条件艰苦,仍立志要让孩子们读书、出人头地。她常对孩子们说:“不读书当一辈子田牛(闽南语,只知道像牛一样干苦力的人)”就这样,母亲让年幼的洪成得记住:志存高远,用功读书。洪成得懂得母亲的用心良苦,他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还挑起了做家务活的重任,“喂鸭子、挖蚯蚓、放牛、捡猪粪、上山砍柴、学插秧”。

2012年10月,厦门大学开设了爬树课,正式课名为“攀爬运动课”。洪成得关注新闻动向,知道厦大开设了爬树课,他开玩笑说:“你们现在学爬树,谁都爬不过我。”原来,闽南地区多龙眼树,大人们收获龙眼之后,总会不经意遗漏树头零星的几个。洪成得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就爬到树上去,为的就是抓树头的几个龙眼。懂事的洪成得把龙眼小心翼翼地放进小背篓里,舍不得吃,带回去给辛勤劳作的母亲和大哥。

洪成得说,自己一生经历很多挫折,但不论处于何种境遇,他都记得母亲的教导,“输人不输群”(闽南俗语)。意思是,即使不能当最杰出的那一个,也不能让自己沦为庸庸碌碌之辈。这句话洪成得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半面不忘好记忆

《后汉书应奉传》有云:“奉年二十时,尝诣彭城相袁贺,贺时出行闭门,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在现实生活中,洪成得有超强的记忆力。大至能够口若悬河地复述党史党章,滔滔不绝地解读国家方针政策,小至记住自己学生的名字、专业和家乡。在很多人看来,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仍葆有这份“天资”时,这简直不可思议。

对此,洪教授承认天赋的重要性,但最关键的还是后天的训练,而且这种训练的主要着力点是靠责任心,“有责任心自然促使人多留心,多注意”。

有一次,洪教授组织了小学同学联谊会,到会的都是五十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八个人中,我一下子就可以叫出六个人的名字来”,洪教授自豪地说,“那是因为我用心了”。 

责任心是洪教授生命的信仰。他毫不忌讳地表达对现在一些年轻老师的失望,说他们只懂教书,而不懂育人,失去了与学生交流的大好机会。在洪成得的生命里,学生就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56年,在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鉴于祖国建设急需各方面专业人才,国家发出号召,要求所有具备高中文凭的人员都要力争考上大学。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做出决定:响应号召,参加高考。然而那时,洪成得还是南安官桥五星中学的一名老师。为了照顾学生,每场考试他都是最后进考场,然后又最早出考场。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一举考取了北京大学哲学系。

畅谈“中国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洪成得看来,国家的这两个百年目标还不足以囊括“中国梦”的所有内涵,“中国梦”至少还应包括一条——“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应该和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相对应”。“国家强、民族强,个人才能强。”中国梦和个人梦,在洪教授看来并不矛盾,关键在于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梦。

如何融入?洪教授给出了答案:要有“国家富强,匹夫有责”。“我现在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三点,家里还订阅了25种报纸”。“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洪成得的人生信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个人的修身是践行中国梦的第一步。

也正是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历史性地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并作了部署。洪成得教授殷殷嘱咐青年大学生要读一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通过了解历史,才能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他还期望大家能够做好时间管理,“希望大家每天学习工作八小时,每个小时是60分钟,每分钟是60秒!”洪教授强调。

在今天数字阅读逐渐在大学生占据主流的今天,洪教授敏锐地认识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所带来的危机。随着纸质阅读数量的减少,各种碎片化、快餐化的数字内容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会造成青年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下降,“造成逻辑思维的退化”,洪教授不无担心地说道。

著名学者崔卫平有言“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如今依然在用他的言行告诉我们,你怎么样,“中国梦”便怎么样;你去争一流,“中国梦”便更进一步。个人梦,终会在通往“中国梦”的幸福道路上变得更为坚实。▲

 

【学子风采】

学术新星是如何炼成的?

本报记者  赵成栋

【人物名片】李阳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2012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GSK3-TIP60-ULK1 Signaling Pathway Links Growth Factor》。2013年,他获得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奖——嘉庚奖章。

www.jmjcc.top

打破常规的思路  坚持不懈的恒心

李阳从2007年开始进入现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林圣彩教授的实验室,从事“乙酰基转移酶TIP60相关新功能”课题的研究。在他看来,从事科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打破常规的思路,另一方面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

一次,他想纯化一个叫ULK1的蛋白,当时要在体外纯化好这种蛋白对整个课题的进展非常重要。而即使尝试改变很多纯化条件,他用传统的方法始终没有成功。面对几个月的失败经历,他并没有放弃,一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咨询学院老师。他想尝试昆虫表达系统来提炼这种蛋白,但这种方法在他们实验室从未有人尝试过。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熟悉昆虫表达系统之后,他经过三四个月的尝试,终于成功提炼出所需要的蛋白。“做实验,百分之九十多的实验是失败的,这时候需要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寻求新的思路”,李阳说道。

对新出生老鼠自噬发生的相关实验也让他印象深刻。为弄清其所研究的TIP60乙酰基转移酶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活性是否会有相应的变化,李阳和实验小组的同学连续一个星期轮流值班24小时观察母鼠。当他们发现新出生老鼠的心脏中TIP60的乙酰基转移酶活性的确出现了大幅度增强的时候,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一个成功的实验都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投入,保持一颗恒心,这样才有机会获得科学发现”,李阳感慨道。

从事科研  源于兴趣和执着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在科研领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老师让我去南强青春讲坛,还有参加中国教育频道厦大宣传片的录制等各种科研之外的事情。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埋头于科学研究,在科研中找寻乐趣。”如今的李阳,每天仍然坚持12到16个小时在实验室做实验。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因为这是我内心真正想挖掘的东西,所以我会留心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同时,来自于自己努力的正向反馈,更加激发了他对科研的热情。“我这次发现血清饥饿下自噬的启动机理,能够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也是学界对我的认可,这让我有动力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在李阳看来,他享受的是做实验的过程,因为每一次实验的反馈,都可以证实或者推翻自己的研究假设,“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激励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其实,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蕴含在不停的尝试之中。”这也是他从事科研五年多的感悟。

早在2006年,李阳选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时,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出乎意料的是,他在科研上有所突破。谈及未来学术之路时,他说,“我选择继续留在厦大跟随林圣彩老师读博士,争取提前毕业,这样可以寻找更大的平台,创立自己的实验室,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要成为实验的主人

实验室是理工科学生的学习、工作场所,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2007年进入实验室,李阳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认为,在实验室要从小事做起。比如什么时候要带手套,什么试剂不能乱碰,什么操作要在无菌的情况下进行。只有从小的细节入手,才有可能逐渐独立地做好小实验。“科学有时候只能用‘神奇’和‘匪夷所思’来概括,因为无菌台边上永远会有无数的细菌耀武扬威地向你展示它的侵略性,电泳仪从来就不知道自己该何时加压、何时停止”,李阳笑着说道。既然是做实验,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由于知识的缺乏就会犯各种错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比如细胞有问题需要加药处理。这就涉及到加药的浓度,理论上1:1000至1:10000的浓度是合适的。我却用1:10的比例,这样实验肯定不会成功。”而且,在实验中犯错误,被导师批评也是常见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导师的角度上考虑,摆正心态。比如我们实验室一个失败的实验,可能就损失5万块钱,我们自己是实验的主人,导师只是资源的提供者和方向的指导者。”在他看来,把所有的错误都看成自己的错误,那么这个人是无敌的。

时间总在流逝  要花在有意义的事上

实验室之外,李阳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可能大家认为理工科学生只知道在实验室做实验,生活枯燥”,“我把科研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将科研的乐趣和生活的乐趣融为一体”。平时的李阳,喜欢钓鱼,也玩电脑游戏,经常组织舍友搞“牛肉周末”,调节生活。在他看来,钓鱼的过程,如同做实验,经过漫长的等待,看到鱼上钩的兴奋感堪比实验中的一次发现。

同时,他也是同学眼中的“文艺青年”。他喜欢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喜欢在人人上写日志。“我记得有句话是,读书和旅行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不管是何种方式,我希望自己做有意义的事。”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李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人生格言。▲

 

口译“王子”的英语梦

本报记者  甘玉钦

【人物名片】方文弘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MTI英汉口译2011级硕士研究生。2013年3月25日,他在第四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总决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总冠军。这是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历史上厦门大学夺得的第一个冠军,也是大陆选手首次在台湾举办的口译大赛上夺得冠军。

为而无所求的成功哲学

在台北的台湾师范大学比赛现场,当主持人公布获奖名单时,被宣布获得总冠军的方文弘心里的那份紧张随之化解。对于这个结果,方文弘表示有点意外。而这点意外,或许可以解释方文弘夺冠的部分原因。

“不给自己设定目标”——这是伴随方文弘这次比赛一路走来的心态。第四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从2012年9月揭开序幕,整个比赛历时大半年。从校园选拔赛到大区决赛到北京的大陆决赛再到台湾的总决赛,层层遴选。在这个过程中,方文弘都带着这样的心态享受比赛。他的老师陈菁教授也告诉他,“我们希望你在这个过程中能享受比赛,不要有额外的压力。”

能有这样的心态与方文弘自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方文弘不算高,瘦瘦的身材透露着江南水乡男孩儿的气质。单纯——或许能集中地概况文弘的性格。从他清澈明亮的眼睛里所看到的世界是简单与纯净的,不说话的时候给人舒适般的安静,一旦聊起天来也很健谈。笑起来的时候完全就是个无忧无虑的小朋友。他不擅长胡思乱想,正因为他的单纯,对比赛的名次也不会苛刻要求,自然有了很好的心态;正因为他的单纯,他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能够自动屏蔽外界浮躁的干扰,专心地投入学习中,成就了厚实的学习功底;正因为他的单纯,他不懂圆滑世故,他真诚待人,为人亲切随和友善。

除了良好的心态和扎实的学习,在进行翻译时,他能让听众感到舒服的一个原因是他得天独厚的好嗓音——干净、清爽、灵动。现在的方文弘还是厦门大学广播电台英语组的播音员。

一次次的错过只会让我更爱你

一见钟情,这就是方文弘对英语的初次感觉。小学五年级开始学英语,这种喜爱一方面缘于他从小就喜欢语言,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启蒙英语老师的循循善诱。然而,等到读研究生,他才正式与英语谈起名副其实的“恋爱”。

小学升初中时,原本有机会保送到杭州外国语中学,但瘦小的方文弘在掷实心球项目中没有合格,错失了读外国语学校的机会;高中考大学时,由于填报志愿问题,综合考虑后填报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报名辅修英语专业时,由于人数爆满,他辅修了自己也挺感兴趣的应用心理学。一次次与英语擦肩而过,方文弘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英语梦。最后,终于在大四的时候推免保送至厦门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

对于本科非英语科班出身的人,读研后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令人惊讶也令人佩服。然而,这一切并非偶然。

高考填志愿时,高中英语老师安慰他,不读英语系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学英语了,喜欢英语,上了大学依然可以自己坚持学习。正是这样的鼓励,让方文弘至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英语。在本科阶段,他坚持学习英语,还考取了上海高级英语口译证书。方文弘的大学英语老师将他推荐给他们学校的周青老师,周老师自己组建了一个“口语人才库”,专门培养英语口语人才。他就是口语人才库的优秀成员之一,周老师带着他参加了许许多多的英语比赛。方文弘曾获得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希望奖、第14届“21世纪联想杯”英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辩论赛一等奖和“最佳辩手”称号等。脚下的路越来越清晰了,口译便是他的方向。而本科学习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应用心理学扩宽了他的视野与知识面。

研一下学期,方文弘参加了第二届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获得了福建省复赛交替传译一等奖、华东大区决赛交替传译三等奖、全国总决赛交替传译优胜奖。他把这次大赛当作这次海峡两岸口译大赛的热身。同时期他还考了厦门大学三级口译证书。这时候的方文弘,慢慢地踏进口译的门槛,开启了崭新的征程。

按照方文弘自己的话说,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英语,就像恋爱一样,语言学习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耐心与坚持。方文弘的好朋友海燕用八个字描述文弘所取得的成绩——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若末日我们淹没于汹涌人潮,一定是当时不曾努力

英语能学好离不开他做事的细致与认真的态度,平常有什么待办事项他都会及时地记录在手机上面,有什么不懂的东西就及时做笔记记录。除了英语,文弘还喜欢散步、看电影、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虽然他对于运动不是特别在行,但偶尔也喜欢打打羽毛球,爬爬山。方文弘在他的班级有另外一个名字——小弘,这个名字透露了同学们对他的喜爱。方文弘在他的班级很受欢迎。出众的口译能力,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些脱颖而出的才华并没有使他居高临下,文弘从来都不懂什么是傲慢。他热心地回答同学们请教的问题,慷慨地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心得。他的毅力、他的谦虚、他的温和、他的单纯都吸引着周围人,想跟他成为朋友。

对于未来,或继续读博深造,或考外交部的翻译,方文弘还在思考当中,但无论如何,他都希望从事与英语语言相关的工作。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并能为之付出,是一件幸福的事。引用方文弘最喜欢的人生格言共勉:若末日我们淹没于汹涌人潮,一定是当时不曾努力。▲

 

三版:特别关注

【焦点话题】

《陈嘉庚》与陈嘉庚的故事

本报记者  杨丽  张瑞  王彦妮  倪娜

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永久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委员会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

【编者按】回忆陈嘉庚,是为了不能忘记历史。铭记陈嘉庚,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4月4日傍晚19点30分,与建南大会堂外喧闹的雨声相比,会堂内则显得极为安静,随着舞台后方电子屏幕上的蜡烛图像逐渐变大,话剧《陈嘉庚》的演出正式开始。一场接近陈嘉庚,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人的旅行也启程了。会堂内,激昂奔放的潜流在“挤挤”一堂的观众间涌动,而会堂外,哗哗的雨声仍时不时地为演出鼓掌助兴。

《陈嘉庚》由人文学院中文系王晓红老师创作完成于2006年4月,当时她还是一名学生。该剧曾在我校85周年校庆时隆重演出,引起校内外热烈反响。这次是第二次上演,并且在思明、漳州、翔安三个校区都有演出。《陈嘉庚》将历史回顾、道德教育与文化反思溶于一炉,以陈嘉庚和亲友、敌人之间尖锐冲突的人物关系展开情节,展示陈嘉庚直面物质与精神的取舍过程,完成一代侨领、巨贾陈嘉庚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创办厦门大学的心路历程的朴实阐述。话剧《陈嘉庚》为观众了解与理解陈嘉庚提供了一个入口,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有关回忆与铭记的故事。正如编剧王晓红老师在后记中写道:“所有的纪念,都是为了过去;所有的纪念,也都是为了未来”。很巧的是,这次剧组成员有老师、博士生、硕士生与本科生,在成员组成上也体现了这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会。“我在厦大呆了7年,编剧王晓红老师在厦大呆了十几年,由本科生变成硕士生、博士生、老师,而大一大二同学则刚入校不久,所有人共同面对校主,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一起聚合碰撞,就像这部话剧一样”,这次复排导演中文系2010级研究生王岩芳如是说。

戏里戏外

话剧《陈嘉庚》截取了陈嘉庚戏剧人生的几个片段,展示出陈嘉庚从“倾资办学”到“毁家兴学”几经周折的心路历程,使陈嘉庚的高贵人格在其倾资办学的经历中得以形象地展现。

在国家危如累卵时期,现代教育兴起,许多志士仁人开始探寻教育救国的道路。张謇力行实业教育兴国,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以及南通大学等学校;张伯苓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等学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和他们一样,陈嘉庚也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民族复兴理想。陈嘉庚本想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并举,但1912年在家乡集美创办制蚝罐头厂的失败使他的实业救国之志难酬,于是他转而把整个心思和气力转到兴学救国上。他说,“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纵未能立见成效,然保我国粹,扬我精神,以我四万万民族,抑或有重光之一日”(摘自《厦大往事》)。在陈嘉庚接下来的戏剧人生中,一场教育兴国大剧开始了。他的一生,先后创办和资助学校共一百多所,桃李满天下。

在话剧《陈嘉庚》中,红色长巾象征着陈嘉庚为厦大募捐而举办的宴席。据说,当年他以家乡菜、国酒热情款待南洋的数位华侨,试图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结果换来的却是众人的不理解与袖手旁观。陈嘉庚为厦大在南洋的三次募捐均碰壁,这一残酷现实让他认识到,“我国人传统习惯,生平艰难辛苦多为子孙计……既不为社会计,亦不为自身名誉计,真其愚不可及” (摘自《南侨回忆录》)。因此,陈嘉庚更加意识到办教育以改变国人思想的重要性。教育研究院2012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张实荐谈到观剧后的感受时说:“‘要想让中国立足世界,不受外国的欺侮,必须从兴办教育开始’,陈嘉庚先生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嘉庚先生办教育的良苦用心”。

戏里展现了陈嘉庚选演武场为校址的原因,以及李督军对演武场地照百般刁难一事。陈嘉庚不仅看中演武场是一块风水宝地,还因为它记载着厦门的光荣历史,是一块能让每个富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梦魂牵绕的土地。“演武场是爱国英雄郑成功操练复台大军的地方,在这里创办大学,可以继承先烈遗志,继往开来”,剧中的陈嘉庚吐露了如此心声。在1921年5月9 日这天,陈嘉庚在演武场举行了厦门大学第一座主楼群的奠基仪式。在剧中,陈嘉庚提醒李光前铭记5月9 日的另一个意义,“今天还是我们的‘国耻纪念日’”。陈嘉庚在一个具有历史反思意义的日子,一个深具历史意味的地点,举行一所大学的奠基仪式,表达他对国家民族复兴的深切关怀与寄托。

厦大刚刚诞生时,虽然在校师生员工很少,首届到校的学生仅有98人,教职员不上20人,但陈嘉庚认为大学必须具有足够广大的校园面积,才能为以后的扩充作准备,一下子要下了2000余亩地。关于校舍建筑,陈嘉庚没有采用美国技师的“品”字形设计方案。他认为品字形的设计,不利于将来举行运动会或纪念日大会。“把一个雄伟的广场,割裂成五个零碎的死角,那大操场如何处置?”,因此陈嘉庚将“品”字形改为“一”字形。这是陈嘉庚拥有自由开放的胸襟和高瞻远瞩气魄的体现,而这与闽南人的文化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在闽南人的文化性格中,既有祖先中原人带来的黄河般汹涌狂放、慷慨雄健的血性,也有大海造就的自由开放的心态和敢于冒险的胆略和胸襟。

新闻传播学院2012级研究生杨婕谈到自己敬佩校主的地方时说,“校主建了好多学校,厉害,更厉害的是,还对学校的发展进行规划”。在厦门大学刚建立时,陈嘉庚就制定了三个辉煌的五年计划——首期五年,每年新添招新生三百,至第五年,在校学生可二千人;次期五年,每年添招新生五百,至第十年,在校生可四千五百人;三期五年,每年添招新生八百,至第十五年,在校生可八千五百人。但陈嘉庚脑海里的理想还未一一实现,就出现了不测风云。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在此背景下,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步履维艰,只能向新加坡汇丰银行贷款。戏里,对陈嘉庚的这一段经历有较为完整的表现。汇丰银行经理表示,银行可以支持陈的企业,但前提是陈嘉庚立即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陈嘉庚义正言辞地拒绝道:“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可停办!我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要有一颗勇敢且坚持的心和一以贯之的‘自强不息’精神”,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学2012级研究生刘杰谈到自己观剧后的感受。

1937年,陈嘉庚的企业陷入更大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陈嘉庚认为自己虽可维持厦集二校现状,但已没有发展的希望,这样未免误及青年,最终他不得不把厦大献与政府。在陈嘉庚于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间在印尼避难时期所写的《南侨回忆录》中,他真切地写道:“每念竭力兴学,期尽国民天职,不图经济竭蹶,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回忆古语云,善始者不必善终,亦聊以自解耳”。“陈先生办厦大几度处于两难抉择的境地,如果没有他不懈的坚持,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许就会缺少一朵灿烂的花朵。人生也是充满着选择,身为厦大的一员,我也应该继承陈嘉庚先生的这种崇高的精神”,教育研究院2012级比较教育学研究生赵莉如是说。

戏里,陈嘉庚的藤椅腿断了,他自己修好了继续用。他对劝说他买新藤椅的人说:“该花的多少都得花,该省的一分也要省”。在教育上,多少钱都花;在个人生活和家庭开支上,他则一直克勤克俭。在话剧《陈嘉庚》后半部分,全家人准备为陈嘉庚庆祝60大寿。全家人一方面希望陈嘉庚早点回家,另一方面又担心陈嘉庚会责怪他们在筹办上花太多钱,谁知道最后陈嘉庚自己忘了那天是他的生日。陈嘉庚的儿子陈国庆在其《回忆我的父亲陈嘉庚》一书的最后一章中写到父亲自奉甚俭,起居有常的私生活。他每天六点四十五分坐车离开家,晚上十二时才返家。在一九三七年领导南侨总会时期,他甚至几个月难得回家一次。因矢志扶贫济困,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经营庞大的实业王国及倡办教育事业,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少。在剧中饰演陈嘉庚妻子的人文学院中文系 2009级本科生陈俊如谈及她的感受,“作为陈嘉庚的‘家人’,由衷体恤他倾资办学,顾大家而无暇顾及小家的伟大与坚韧。作为厦大学生,我深感厦大建成之艰难,美丽校园来之不易”。

“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一直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仅如此,他能号召别人跟他一起办教育,我特别敬佩校主的人格魅力”,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研究生王丹凤同学谈到自己最佩服校主的地方时说。“爱国、奉献是我对嘉庚精神最深的感受”,管理学院2011级研究生张同学谈到。人文学院2009级本科生李晓昀同学认为,“虽然这剧本身是讴歌校主倾资办学的精神,但却又超越题材本身,探讨了人生哲理,同时也借古思今”。不管是观剧者、或是任何聆听过校主故事的人,对于校主的戏剧人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感受。戏里戏外,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这正是了解的开始。

话剧《陈嘉庚》把校主的精神还原到校主生活的时代中思考,创办学校是和当时的时代、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的。陈嘉庚的教育兴国,创办学校永远是和民族国家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陈嘉庚的知与行是合在一起的,从其人、其事开始,是理解嘉庚精神的起点。

知与行:铭记的起点

故事讲述的年代重要,更重要的是讲述故事的年代。讲述陈嘉庚的故事,因为那有关我们厦大的历史,从哪里来,怎样成长;了解陈嘉庚的故事,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而我们一直需要榜样的力量。如何铭记嘉庚精神,并把它转化为我们身上的正能量在现今显得极为重要。尤其在家国这样的话题似乎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的时代、人越活越渺小的时代,学校需要弘扬校园文化精神的时代……该剧排演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重现厦门大学的建校历程和陈嘉庚的感人形象,更在于让观众感受校主以诚待人、以毅处事的人格魅力,“嘉庚精神”通过青年学子的亲身演绎,才能更好地代代传承。

校园里的群贤建筑群、校史馆、群贤楼前的陈嘉庚铜像等等,这些建筑以物的不变的姿态铭记着创立这所学校的那个人和他的精神,它们本身也是陈嘉庚精神的体现。“对我来讲,校主并不是很遥远,每次看到校园里面的那些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建筑,我就会想到校主,感受到他的精神”,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李晓红教授谈到。嘉庚精神也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免费米饭、饮用水、奖学金制度……这些也是一种铭记的方式。学校设立的嘉庚奖学金、萨本栋奖学金等奖学金,还有众多校友感恩母校的捐赠,或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金,或为学校捐资盖楼;学生在校爱校,努力拼博学习;教师辛勤教学、科研……知与行是合一的,才能把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等我毕业工作有能力了,一定要回到厦大,回馈母校!支持祖国教育事业”,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研究生倪同学说。

一种精神的铭记与传承的核心在于人。让人浸染一种精神的方式有多种,道虽不同,但终点是一样的。公共事务学院的李同学表示,“在物质之外更应强调精神气质的认识与传承”。公共事务学院2012级研究生黄立铠也认为,“天天喊着宣传嘉庚精神,打着大标语宣传是很肤浅的表现,我们应该更多的采用话剧、电影、小短剧的形式将嘉庚故事、嘉庚理念形象地诠释出来”。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老师谈到,“学校通过推动《陈嘉庚》的发展,让学生更具体、更生动地了解陈嘉庚的经历和精神。《陈嘉庚》是将厦大精神具体化的一种形式,给年轻的同学们多一种途径、多一种方式了解我们的学校、历史和其中蕴含的精神”。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倪同学则认为,“可以通过有奖征文等形式,让学生参与了解陈嘉庚的个人生活方面,让学习嘉庚精神更具有趣味性”。此外,李晓红教授认为,“陈嘉庚是典型的闽南人,要体会、感受陈嘉庚的精神,了解和体会闽南文化是重要的,而在厦门这块土地上,厦门大学这个校园里,经过若干年的生活学习,闽南文化于无形中已浸染在厦大人心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每个人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校主的精神、校主的梦想。当如创办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所说,要有一种“有我”的主人翁意识:“中国将来的希望有我……你应该自己站起来说:中国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应该负责中国的事。大家不要你赖我我赖你,自己要负些责任,国家的事情我有份责任,你不要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指责你自己,你尽责任了没有?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国如此,校也应当如此。陈嘉庚先生如此,我辈更应如此。▲

 

【幕后】

因为演绎,我读懂“您”

本报记者  杨丽  张瑞  王彦妮  倪娜

在建南三楼《陈嘉庚》话剧的排练室墙上,贴着陈嘉庚的照片和“今日辛苦演绎,明日掌声雷鸣”这句话。复排导演中文系2010级研究生王岩芳在戏开始排时就说,“不仅戏要演出成功,也希望剧组中的每一个人对陈嘉庚,对厦大校园都因这次排戏经历而有新的认识。通过这份诚心,这份行动,帮助大家在激情洋溢的大学生活与纷繁的人生选择中走出一条坚定的路”。

编剧王晓红老师谈到自己从学生到老师身份改变时面对该剧时的不同心态,“创作剧本时是学生,是以创作者的心态,不断地了解、学习,而现在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学生们现在成了创作者。看到他们从理解、排练到演绎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校主行为的心理基础,对校主的精神感同身受,几代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王老师谈到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人性共通的东西,这是每个人都能体验它的基础,所以无论是演员,幕后工作者还是观众,都可以理解校主,在精神上产生共鸣。

“来厦大之前,虽然读过有关陈嘉庚先生的文章,但只是陈先生创建厦大的一些事迹、故事,非常浅显。加入剧组后,完整地了解了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创建厦大所经历的波折”,在剧组负责美术设计的艺术学院美术系2012级本科生王涓力同学谈到。陈嘉庚生活在一个离我们较远的时代,话剧能形象地重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缩短我们与校主生活时代的时间距离感。“我们一同从相似的现实生活中走出来,再一同走进一个离我们较远的另一个时代”,剧中人物五保子扮演者之一人文学院中文系2011级本科生徐甡敏谈到《陈嘉庚》的魅力与意义时如是说。演员通过扮演一个人,真诚地感受一个人。剧中幼年陈嘉庚的扮演者,人文学院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蔡滨淇谈到自己加入剧组前后对陈嘉庚理解上的变化,“之前只是停留在‘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认识中,还不能深刻体会到他创办厦大背后的艰辛。而现在,对校主为了办学不惜倾家成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特别感动”。 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是受校主的恩泽。知恩要图报。我们需要行动起来,而《陈嘉庚》是其中的一站。

《陈嘉庚》今年在本部、翔安校区和漳州校区都有演出,“翔安场演出几乎是冒雨进行的,漳州场演出在很大的风中进行,剧组发扬嘉庚精神,风雨无阻地进行演出,希望把嘉庚先生的事迹和精神带给更多的同学”,剧中陈嘉庚扮演者之一人文学院中文系2012级本科生郑嘉璐谈到。郑嘉璐同学还谈到自己未加入剧组之前“只简单的以为是一个富商捐资助学”,而现在“知道了陈嘉庚先生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捐资助学,他是在重重压力下,克服种种困难,倾资助学,如果不是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厦大上的陈嘉庚先生,绝对没有今天生机勃勃的厦大”。正是真切体会到这种变化,剧组成员相信,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看一场《陈嘉庚》,同学们会更深刻地铭记校主的精神,常怀感恩、责任和奉献。今年《陈嘉庚》复排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顺利走进本部之外的两个校区,实现了给每个同学一个近距离“接近”校主的机会。“泛泛的‘四种精神’并不能让青年学生深刻的了解其内涵和精神实质,也很难入脑入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大学,了解先辈的精神和情怀,学校推出了《陈嘉庚》和《南强颂》两部舞台作品”,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楼红英老师谈到,通过这些方式,使广大师生能真切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然而从85周年校庆时的初次上演到今年,《陈嘉庚》上演的次数并不多,这其中有多种原因。“《陈嘉庚》这个戏写的是校主,校主生活的时代离同学们生活的时代比较远,同学们理解起来难度大,再加上同学们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作品,还有这出剧本身的难度,这些都是要排《陈嘉庚》所必须面对的困难”,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李晓红教授谈到。

人文学院中文系2008级毕业生赵伟在校期间就经历过《陈嘉庚》的三次搁浅。他谈起其中的两次经历,“第一次本来是要在校庆时给一个专场演这个戏,最后却只能给一个短剧的时间来演绎,我们就一直在删改剧本、压缩时间,直到我们再也没办法压缩,觉得再减就无法诠释一个完整的故事,最终决定把节目拿掉了”。在问及为什么放弃时,赵同学谈到,“涉及到校主这样一个崇高的话题我们不敢怠慢,觉得随随便便草草的用一个不完整的作品去应付不太好”。第二次没有排成功,因为“排到一半一个当年大四的主演,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放弃参与演出,可临时已来不及重新安排别人替换,只能由此作罢”。除去偶然原因外,当时学校的戏剧环境相对现在较差也是原因之一。如今,学校给予了支持,戏剧环境方面又有了“中文有戏”这样一个平台,大家齐心合力使《陈嘉庚》在今年得以和广大师生见面。

公共事物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级研究生李同学说道,“整个剧看下来,被校主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精神深深的震撼”。管理学院2012级研究生吴同学也表示,“虽然话剧中只展示嘉庚先生的生平片段,但已然将嘉庚先生的精神展示在世人面前”。已经毕业的赵伟谈到排这部戏时常常很想感恩地对校主说,“感谢您排除万难,给了我们一个这么棒的家”。这也是排《陈嘉庚》虽有许多困难,但是它会不断地被复排的原因。虽然曾经有很多次没有成功,但是还会继续复排、演下去,因为这是对校主和他的精神的一种铭记。

陈嘉庚的精神浸透在厦大的角角落落,形成了厦大不同于全国其他高校的独特气质与文化。厦大人的团结或许一定程度上也源于群贤楼前的那尊铜像,那位厦大学子永远崇敬的校主。▲

 

四版:凤凰树下

【文化视点】

行走在芙蓉隧道的厦大时光

本报记者  陈婧  张彩霞  倪伟全

【编者按】几年后,当我们离开厦大,脑海中会不会依稀记得有个地方,她曾记载了学子们精心描绘出的青春画册,她曾默默陪伴着那些失意落寞的身影,她曾惊叹于踩点上课的孩子们“飙车”而过留下的弧线,她曾见证你我日复一日来往穿梭的艰辛。她,就是我们的“芙蓉隧道”。那一刻,久远的记忆慢慢涌上心头:在那里你还是个满怀梦想的青年,蹬着到处都响的小破车,想着未来一定要有辆跑车;在那里你曾以为未来还很远,还有无数次要穿过这长长的隧道,也以为努力和勇敢可以打败一切。那一刻,你会不会很想念,想念那些回不去的过往和那个勇敢的自己?会不会很欣慰,欣慰生命中的某段时刻曾与这个充满了“文艺范”的隧道一起度过?会不会很自豪,自豪曾那么珍惜她,从未在她的脸上留下“到此一游”?

芙蓉隧道,不只是方便师生来往于本部和海韵学生公寓之间的通道,更是一段与青春有关的时光通道,一段充满了美好与多元文化的通道,一段值得我们去珍惜与爱护的通道。

美丽的错误

坐落于厦门岛南部的狮山,将厦门大学的本部校区和海韵学生公寓隔开。由于山体阻隔,海韵学生公寓的师生们需要绕行环岛路4公里才能抵达本部,日日往返,极为不便。于是,2005年起,学校对狮山底部的防空洞进行重新粉刷,取名为"芙蓉隧道"。自此,一条西起厦大芙蓉餐厅、东至海韵学生公寓、长约1015米的人行隧道建成,大大缩短了从海韵学生公寓至厦大本部的路程。

当我们骑着小破车,在隧道里优哉游哉地前行,顺便瞟瞟迎面而来的青春面孔;当我们听着音乐,想着心事,迈着小小的步伐,在长长的隧道中“蠕动”,让隧道中的风将心事吹走;当我们全速前进,争分夺秒,为迟到而担忧时,心底或许有些窃喜,还好有这隧道,缩短了本部和公寓的距离。冬暖夏凉,遮阳挡雨,不愧为“最人性化的隧道”。

美好并没有就此打住,起初只是用于方便师生通行的芙蓉隧道,却增添了意想不到的用途。据了解,2009年5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同学在隧道内壁画下了第一笔,此后,厦大各学院的学子陆续在隧道中留下自己的作品,慢慢地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涂鸦文化。这其中有伴随我们成长的动漫形象——火影忍者、变形金刚、龙猫;有纪念同窗情的“我们宿舍这四只”;有《秒速五厘米》中漫天的樱花和错过的瞬间;有令人惊叹的“密集恐惧症”图;有青春的迷茫:厦大站,是出发站还是终点站;有“高数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感慨……不胜枚举。这一幅幅绘画是画者对于青春的记忆和感受,每一幅后都有哪些不能说的秘密,每一笔后又有怎样一段花样年华,让观者忍不住遐想、猜测;这一幅幅画也是画者对于时代的记录和见证。站在这些图画和文字的面前,我们仿佛走进了时光机,又回到了画中记载的时刻,仿佛感受到了画者的内心,与这些字画背后的故事产生共鸣,仿佛这里描绘的就是自己的青春与过往,每看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动。

我们永远回答不好青春带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感谢隧道画者用手中的笔记下了青春的点滴痕迹,让我们于其中追忆似水年华。没有人曾预见,原来沉闷的隧道也可以这么装扮。一切都是那么偶然和随兴所至,即使这是一个错误,它也是一个美得不能再美的错误。

多元文化的共鸣

本学期伊始,芙蓉隧道内一扇漆黑的大铁门后开始透出明亮的灯光。若碰巧遇见铁门敞开,可以瞥见里面忙碌施工的场景。三月中旬,厦门大学RCS机器人工作室与智能车队神秘落户。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09级本科生、RCS现任队长叶添杰笑着告诉记者,一些游客和同学会好奇地趴在门缝上看看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其实,工作室的同学还是非常希望大家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也欢迎同学们到他们的工作室参观。让我们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一进入工作室,便可以看见一群正在弯曲的跑道上做着智能汽车设计开发的同学,他们或盘着腿调试小车,或一路小跑追着自己的小车,或对意外停下的小车不满意地摇摇头,或满怀期待地注视着刚启动的小车。他们就是我校飞思卡尔智能车队的成员,正在为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做着准备。而位于这扇神秘大铁门后的正是厦门大学创新实践基地,除了前面介绍的智能车队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RCS机器人工作室”。

工作室的场地十分宽大,整体呈现L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智能汽车的复杂跑道,位于L拐点上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工作桌,此处是工作室的开发区。桌子上堆放着电脑、书籍,有些还摆着可爱的小植物,给整个实验室增添了几分活力。经过开发区,我们就来到了L的横笔上,地上嵌着一面光滑的绿色场地,上面摆放着一些机器人实验所需道具。透过大大的绿色场地可以看见一个正在切割材料的同学,切割机冒出阵阵火星;另一边一些同学正装备着刚运来的加工材料。工作室内规划合理,开发区、装配区、加工区、文化区、仓储区依次排开,成员们各司其职,一派忙碌的景象。

在工作室内一个柜子的橱窗里,记者看到了机器人工作队所获得的奖杯和各项荣誉证书。这是老队员们心血的结晶,更是对新队员们的鼓励。一年一度的机器人大赛将于六月份开展,这段时间队员们正在努力攻关,用各种方法让机器人既快速又稳定地完成大赛所指定的任务。叶队长谈到队友们的工作热情时,不禁说道:“许多同学都是因为兴趣爱好加入我们的工作室,在这里,他们非常地投入。有时为了有所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灵感,看到一个结构就想能不能用到机器人上,希望不断地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有时为了调试好某个部件,甚至通宵工作。没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一切都是因为喜爱和兴趣。”每一年大赛前,队员们都给自己制定进度表,有时为了跟上进度,加班加点,一起熬夜。厦门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指导带队教师、物理与机电学院胡天林老师向记者坦诚道,每年带着百来号人的团队,有时真的感觉很疲惫,可是相处久了,就舍不得离开这群孩子了,他笑着说:“这大概就是情感绑架了吧!”

基地内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创新项目,只要同学们有了想法,通过指导老师团队的可行性评估后,基地便会给予软硬件全方位的支持。胡老师常常鼓励同学们,哪怕最后项目失败了,所付出的努力也值得,只要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便会成长。此外,基地的同学们常常走出实验室,走进各大中小学,辅导孩子们的科技活动,帮助社会公益科普。

事实上,RCS机器人工作室和智能车队搬到隧道之前,工作环境相对简陋。他们的工作场地原本分散在两个地方,研发设计区位于物理与机电学院的一个小阁楼里,队员们在“拥挤”的阁楼里工作、交流、迸发灵感;天气晴朗时,他们则借用物理与机电学院的一个羽毛球场作为开发区,搬机器人和调试机器的地板,临时组合,进行调试;如果天气不好,就要带着全部家当到科艺中心的一个地下停车场进行调试。由于两个区域太远,两地往返,十分不便。后来在朱校长的亲自关心下,胡老师和老队员们将这两个项目团队搬迁至芙蓉隧道内部。如今,队员们有了宽敞的实验室,而这也为隧道注入了新的元素。人来人往的隧道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充满活力与热情、认真而投入,只为制造出完美的机器人和智能车。记者离开基地时,里面再次响起了机器的声音,今夜,估计又是一个不眠夜。

在工作室对面的那方墙上前不久开出了一棵绚丽的花树,更为独特的是花树交缠的枝桠上用盘子点缀,构成立体的图景。一间灯光温馨的咖啡厅在花树中间绽放——“惜夕湾”咖啡厅。传说,在芙蓉七和芙蓉八之间曾有一间名为“惜夕湾”的餐厅,后来这间餐厅不知何故消失,然而过去常常去那家餐厅的朱校长却不曾忘记它,于是就给新开的咖啡厅取名为“惜夕湾”,一个充满回忆和故事的名字。

进入咖啡厅,两个兼职的女同学正埋头认真地画着,记者凑近一瞧,才明白她们正在绘制一份手绘菜单。笑容灿烂的她俩抬起头来,在店中温暖灯光的照耀下,露出认真可爱的模样。另一面墙上挂着许多老照片,其中很多是向厦大老教授征集的,有自列宁格勒返校同学们的黑白照,有化学系黄本立教授所拍摄的木棉花后的嘉庚建筑……咖啡厅中的点滴装饰都都透着主人的细心。咖啡厅的店长也是厦大的学子,他告诉记者,目前咖啡厅仍处于试运营阶段,内部设计和装饰仍处于起步时期,他们想要根据同学们的需求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服务、充实自己的设计,未来希望能够建造一间温馨如家的咖啡厅。“在隧道的另一头,校园内部的公共自行车“小绿”们也找到了遮风挡雨的港湾。“小绿”可以停泊在此处,由志愿者们定期对其进行维修,调调失灵的刹车、拧拧松动的螺丝,不仅延长了“小绿”们的使用寿命,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还为四处漂泊的“小绿”们寻找到一个好的“归宿”,使隧道空间得以充分利用。此处也成为厦大公共自行车维护志愿者的工作场所,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呵护着大家的“小绿”。正值青春的他们为芙蓉隧道带来了多元文化:热情动感的机器人、灵活迅捷的智能车、自由的咖啡时光、温馨的“小绿”之家。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仿佛一个个有着独特音色的音符,巧妙地组合于隧道的“五线谱”上,配以“认真努力”的和弦,添上青春的伴舞,共同演绎一曲“青春之歌”。而天天穿梭于隧道的你我,只要愿意倾听,方可感受到他们的用心。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注入也正是芙蓉隧道自由精神的体现。最初,涂鸦文化的产生不正得益于没有保守思想的扼杀么?隧道以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厚,将涂鸦融为自己的一部分,形成独特的风格。如今,面对隧道增添的新生命时,我们需要的是宽容,不做对新事物的出现感到恐惧的保守者。像隧道一样,试着去理解、去包容。未来会怎样?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爱你,再见

在芙蓉隧道的涂鸦墙上,有这么一个还没有结束的故事:“她叫阿峰,他叫阿明。她跟他有一个约定,一起努力当个画家。于是,毕业后他决定去继续他的艺术生涯,而她还在学校继续上学。他跟他说,等她毕业后,会回来找她,所以她一直在等。三年过去了,她还在等。她不知道他在哪里。还有一年她就要毕业了,他真的会回来找她吗?”这是一幅绘于2011年的画,画中两个青涩的年轻人相互依靠,在他们的身边还写着这么一句话“因为最初的梦想,所以坚持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在出发很久后依然记得最初的梦想?又有多少人能够于茫茫人海坚持最初的梦想?至少在这里,有一个阿峰。我们感动于他对青春的执着,更感动于那个女孩对他的守护和等待。正如1995年近藤喜文执导的动画片《侧耳倾听》中描绘的爱情,心怀梦想的男女主人公努力奋斗,互相勉励,只为“能跟上你的步伐,在背后支持你,而不是你的包袱”。

只为变成更好的自己,才会说“我爱你,再见”。隧道中这鲜红的五个大字,或许是某个厦大学子在毕业的前一天夜里,和朋友们一起来到芙蓉隧道,再看一眼那陪伴了他们好几年的涂鸦,再走一次那走了无数次的隧道。明天就要离开,只能对你说句:“我爱你,再见!”可是,心底的那份留恋,又怎能用言语来表明?再过一个多月,又到了凤凰花开的时候,不知隧道里又会增添怎样的青春随笔,深深打动你我。

在我们期待隧道新作品出现的同时,也为那些原有的作品而担忧。墙壁上随处涌现的“到此一游”,原本可爱的“我们宿舍这四只”却被涂成了红眼,以及各种原图上的恶搞,不禁让许多同学感到痛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的,是隧道中独具一格的涂鸦文化。然而,隧道却因自己的独特而遭到破坏。我们并不拒绝美好、有创意的作品,不论是厦大学子还是社会人士,都可以为隧道涂鸦文化增添一笔,这也正与隧道自由、宽容开放的精神相符合。但是,我们拒绝对他人作品的破坏和不尊重,我们拒绝对正常生活的干扰。

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一部分人在为保护隧道文化而行动。厦门大学学生会督导部便是其中一支力量,他们会适时组织相关人员清理隧道内的商业广告,恢复一部分涂鸦的原貌,对新创作的涂鸦进行审批、登记备案,在隧道口张贴提醒游客不要在隧道内随意涂画的海报等。

然而,破坏涂鸦的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作为厦大的一份子,我们也不禁质问自己:当你看到有人在隧道涂鸦上乱涂乱画时,你有勇气站出来吗?你会对他说“请停下手中的笔”吗?芙蓉隧道是我们大家的隧道,保护它的完整和美丽,更多时候靠的是每一个人的力量。

一个名为“厦大芙蓉隧道”的微博,搜集了许多隧道涂鸦的照片,将这些精神遗产真实地记录下来。当它们被覆盖、被破坏时,我们至少还能看见那些消失图片的电子版。此外,“厦大芙蓉隧道”也时常报道一些发生在隧道内的实事,让大家真正感受到隧道的变化。

芙蓉隧道就好像一本时光笔记,她帮我们记下了那些属于青春的故事。当你再次回到这里,看见自己画下的青春回忆,仿佛又回到那不可企及的过去。若那时,阿峰和阿明的故事有了结局,记得别忘了告诉我们。

不论你是个过客,还是日复一日在这些画前穿梭的学子,都请你珍惜,珍惜那些与他人、与自己的青春有关的记忆。多少年后,当画者再次回到这里,他还能看见那一幕幕与青春有关的图景,他还能恍惚于那似曾相识的过去,他还能留下一些想念去温暖飘泊的心。所以,请珍惜,请珍惜我们共有的青春的记忆……▲

 

【编读往来】

倾听心,做自己

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生    周佳曼

2012年的5月2日,我穿着美丽的衣裳来到厦大,在校园里穿梭、拍照、微笑,觉得未来的一切充满希望、充满阳光。2013年的5月2日,意外地穿着同样的衣服在校园里穿梭,但没有拍照,更没有微笑。嘴角苦苦的、涩涩的。一年的时光,那么长,又那么短。偶尔穿过芙蓉隧道,还有游客观光之感,恍然回神,才想起自己已在厦大读了一年的研究生——这纠结和矛盾并生的一年。

厦大很好,真的很好。有好的资源,好的教师,好的学习环境,更有优秀的同学。记得第一次来厦大是2009年,对着本部图书馆“两眼放光”,羡慕那些进进出出的同学可以在这么大的图书馆里学习、看书。于是,“考研只考厦大”就这样简单地在心中坚定下来。可是当我经历一番艰辛、真正来到这里以后,才知道,一切可不是想的那样简单。每次在校园里走着、在隧道的涂鸦前来回穿梭时,都禁不住问自己:来到这里我干了些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我的未来又在哪里?就像是走惯了狭窄的小路,突然一条广阔的大道摆在自己面前,反而懵了。来到这里以后,曾经所有的设想被自己推翻,却又找不到新的努力方向。于是憋着劲儿,不知往哪儿使。倒真是有点像无头苍蝇,盲目乱撞,似要撞个头破血流。这种感觉很是痛苦和憋屈,更让人觉得无奈。慢慢地,不愿接触新朋友,习惯一个人的生活。承认自己孤独确实需要勇气,于是鼓起勇气不断地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样也很好。其实,不算太好。难过的时候,一个人;想找朋友逛街、看电影、吃东西,还是一个人;辛苦的时候、想哭的时候、开心的时候,总是一个人。

后来,慢慢地,似乎跟上了厦大节奏。发现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让自己可以静静地理清心中的想法。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是啊,一个人,学会承受好好坏坏,学会坚强。一路走来,渐渐懂得:是我想要的太多,所以没有办法聚光,没有办法专心;是我为了追求,跑得太快,跑丢了灵魂,跑没了自己的心!原来,只是很简单的东西被我想得太复杂了。来到厦大读研,就应该只是“读研”货拉拉事件,莫让自己被过多的欲望蒙了双眼、迷失了心智。现在的我,放慢脚步,慢慢地寻找最初的心,最初的梦。不多想,想太多,顾虑多了,束缚多了,反而飞不高。就把自己的心找回来吧,不论裹住你的是强烈的欲望,还是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记得听从自己的心,遵从心的选择!▲



神秘商店 神秘博士第七季 神秘岛电影